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不超过25个字符
输入8-16位密码
两次密码不同
完成注册
注册即代表您同意旅行荚用户条款

游敦煌鸣沙山

鸣沙山

2018-10-27 01:13:28

  • 1885阅
  • 3赞
  • 0评论
  • 0收藏
  • 出发时间:2014-07-22
  • 出发地点:莫高窟

茫茫沙色圣洁金黄,天籁沙音神奇美妙,游离沙形分割如削。站在沙海,酥软而柔滑,滚烫而舒适。绝佳境地,唯有此处!

游敦煌鸣沙山

黄显德

2014年12月16日


第七天(22日):

攀爬鸣沙山的感觉怎样?

鸣沙山奇在哪里?到底有多奇?


时间:2014年7月22日下午

地点:鸣沙山、月牙泉

内容:摘自《旅行的幽思》(黄显德著,文化发展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文字有增删改动,照片是本次增加的。


题记:茫茫沙色圣洁金黄,天籁沙音神奇美妙,游离沙形分割如削。站在沙海,酥软而柔滑,滚烫而舒适。绝佳境地,唯有此处!


22日上午游完莫高窟,我们一路兴奋而不平静地回到了宾馆。兴奋的是因为祖先创造了让世界朝圣、让世人敬仰的艺术辉煌,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深感荣光!不平静的是这么伟大的艺术殿堂竟然遭受了那么多的蹂躏、那么多的屈辱,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好生愧疚!吃完中午饭,我们又继续向闻名天下的鸣沙山和月牙泉“奋勇前进”!


攀爬鸣沙山的感觉怎样?


在历史上,鸣沙山的记载由来已久。东汉《辛氏三秦记》:“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干躇。”魏晋《西河旧事》中记载:“沙州,天气晴明,即有沙鸣,闻于城内。人游沙山,结侣少,或未游即生怖惧,莫敢前。”到了唐朝以后,由于民族融合加强,文字记载已经大量出现。《元和郡县志》中记载:“鸣沙山一名神山,在县南七里,其山积沙为之,峰峦危峭,逾于石山,四周皆为沙垄,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鸣,随足颓落,经宿吹风,辄复如旧。”五代的《敦煌录》记载:“鸣沙山去州十里。其山东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高处五百尺,悉纯沙聚起。此山神异,峰如削成。”所以,鸣沙山是古时有名的沙山。来到了这里,如果没有攀爬,就体会不出它的感觉,也就不算到过鸣沙山。

攀爬鸣沙山,有三种方式:一是骑骆驼上山,二是徒步爬山,三是坐沙地越野摩托上山。我们这一行,在太阳的烘烤下,也许是因为上了年纪体力不支的缘故吧,或是因为我们当中多数没有骑过骆驼,所以全都选择骑骆驼上山。站在山顶,鸟瞰四周,我们感叹黄沙的浩瀚、沙山的气势、阳光的炙热,好一片大漠风光!坐在山顶,环顾四周,我们感受那一份胜利和宁静的喜悦,更感受那熙熙攘攘的人们在远处游荡好似叶叶扁舟点缀着瀚海苍茫!转身看到不远处还有好玩的人们在那里滑沙,于是我们又凑过去看热闹,接着纷纷去滑沙,深切地体验风驰电掣般地“畅游”沙海的感受。大家兴高采烈,其乐无穷。


三种上山的方式,只有尝试过前两种。本次是骑骆驼,以前是徒步。所以,在这里谈谈骑骆驼上山和徒步爬山的感受。



骑骆驼上山,虽然沿着山谷、山腰绕道而行,却一路“高瞻远瞩”,大有些“居高临下”之感。印象最深的就是看见骆驼沿着平缓坡道和已有印记前行,留下了刷新的脚印,像一条长长的缎带紧贴山谷、紧系山腰,为单调的沙山画上了一道流动的风景线。见此光景,我们感谢骆驼的艰辛付出,感谢人类有这样一群最忠实的朋友。这时,我们似乎略有所思,沿“旧路”前行,也许这正是骆驼始终没有得以进化的根本原因吧!然而,没有进化的怎样,进化了的又怎样?不同样是宇宙间的生命吗!生命是伟大的,都值得尊重。只是不同的生命有着不同的信仰和追求,有着不同的生命意义罢了。骆驼,生活在戈壁沙海、荒漠草原,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功能,或许它原本就是为延续这样一群物种而坚强地活着。只是因为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了它具有抗寒耐暑、忍饥耐渴、身强力大、性情温和等长处,于是,它就被人们狠心地用来作为古代的交通运输工具。据史载,骆驼被作为交通工具,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而大量始于西汉。骆驼一家有两兄弟:一个生活在非洲和阿拉伯地区,只有一个驼峰,叫单峰驼;另一个生活在亚洲,背上有两个驼峰,叫双驼峰。它们就这样,驼铃声声,一路前行,被光荣地誉为“沙漠之舟”;它们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为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历史上,骆驼也曾参与过战争,立下过军功,如在清朝军队中有骆驼兵,解放后西北边境也有过军驼编制。“陇雨耕时大,人烟战后微;年年禾与黍,养得骆驼肥。”清代布衣盐民诗人吴嘉纪的诗,高度赞扬了骆驼在开发西北、保卫边疆的战斗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今天,骑驼观景这样一种举动,或许本身就意味着对生命的不平等!不过,每当它回看自己走过的路,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它心中定然会高兴的;看到自己留下的深浅不一、规则不一的脚印,竟然串联而成了长长的波动的缎带,装点此沙山,它心中定然也会惊讶的。不管这些印记是它自愿走的还是被迫走的,都是它一生的经历、一生的财富;尽管这些印记过夜之后不复存在,但正如泰戈尔诗中所言:“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不求闻达于诸侯,不求留名于青史,一生都在不停地走、不停地奉献和简简单单地生活,这就是骆驼!也许,它就是我们要找寻的一生知足的常乐者!







骑骆驼上山的感觉挺好,不费劲就把沙漠风光看尽了。但和以往徒步爬沙山相比,徒步爬山或许体会更多更深远……

以前来的时候,骑骆驼上山的业务还没有兴起,要上山就只能靠步行。那时候年轻气盛,徒步爬山不是难事。有人说,爬沙山,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不能用蛮力踩沙,否则会像秋雨先生在《沙原隐泉》中说的那样,“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也越加厉害”;二是不能踩着别人的脚印而行,因为踩过的沙粒更松散,那样的路更难走,应该像秋雨先生说的那样,“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虽然这样会前进一步而后退半步、全程又苦又累,却一路有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十足精神,表现出吴潜“搔首立东风,又是少年情绪”的壮志豪情。记得印象最深的就是看见自己沿沙坡爬走出的一条新路,留下了崭新的脚印,像一条长长的曲线从山顶飘向山下,波动而飘逸,这时,我们骄傲自己的坚持,终于为人生的经历留下了美丽的曲线,终于站在了如秋雨先生所言“已走过的路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站在沙山之巅,放眼望去,无与伦比的美景尽收眼底。其中,横卧谷底的一弯清泉特别耀眼,它悄悄地静静地委身谷底千年万年,似害羞的少女足不出户、隐藏深闺,难道是在等待尚未归来的心仪之人?好奇之下,不经意地顺坡而下,只觉两袖生风,像秋雨先生那样既“不前摔,也不后仰”,“如入慢镜头”,一下就滑到了谷底,有腾云驾雾、羽化成仙的飘然之感。当人多结伴而下的时候,会推动流沙疾速滑落,形成声势浩荡的滚滚沙浪,如山洪奔泻,似海啸翻腾。爬沙山和下沙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爬山坎坷费劲,下山顺利轻松。攀登沙山似逆水行舟,进一步退半步,沙流人自坠,人坠沙更流,人在沙海中沉浮、游动,惬意而又快活。登上沙山之巅,再向下滑动,就会像阿拉伯的传说一样,沙子会奏出不同种类的交响乐,声洪如雷,声细如泣,宛如走进音乐的海洋,带来无尽的享受。其实,人生就像爬沙山一样,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有风雨,有迷雾,有阴霾,却没有一直的好走。到达了顶点就得到了想要的吗?没有!到达了此顶点还会有新顶点等你去爬!人生就是不断的爬、不断的攀登!人生的真谛和不断攀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也许秋雨先生说得好:“不为那山顶,只为这已经划下的曲线,爬;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




鸣沙山奇在哪里?到底有多奇?


有一首唐诗是这样写的:“传道神沙异,暄寒也自呜;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惊;风削棱还峻,人脐刃不平”。这首生动的咏景诗,道出了鸣沙山的奇观异景。峰峦陡峭,山脊如刃;马践人驰,殷殷有声;轻若丝竹,重如雷鸣;沙随足落,经宿复初。它自古就以璀璨、传神的无限魅力吸引着历代无数的人们。今天我们来到这里,不仅想要找回诗人的感觉,更想获得新的感受。我们还是先从这里如诗如画的奇特说起吧。怎么个奇法呢?像金子一样灿烂,像绸缎一样柔软,像少女一样娴静。奇在哪里呢?奇在沙色,奇在沙鸣,奇在沙形。


鸣沙山,奇在沙色,奇在沙中观色。鸣沙山的色,纯净圣洁,金黄灿烂。站在一片茫茫的沙海中,沙粒细软柔滑,随足颓落,经宿风吹,辄复如旧。低头看去,沙粒的成分以石英为主,沙粒的颜色主要呈现红、黄、蓝、白、黑等五种颜色。传说“五色沙”是古代战争残留在这里的五色旌旗、五色铠甲演变而成的。所以常常听到鼓角争鸣、将士呐喊、战马嘶鸣之声。鸣沙山就是由这些沙粒堆积而成的。在阳光照射下,在微风吹拂下,色得五彩斑斓,亮得晶莹剔透,净得一尘不染。这样多色调的色韵,展示了沙海苍茫的温柔细腻和多样文化的和谐兼容。放眼望去,沙山雄踞沙海,五座赭红沙丘次第不紊,呈现西南—东北走向,如巨龙蜿蜒,望不到尽头。整个山体呈黄色,在无边无际的黄色中巍然矗立着,沙峰和沙脊,金黄灿烂,光亮闪烁;凸起与凹陷,明暗有序,随风移动,金色与黑色如波澜起伏般变幻。整体色彩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秋雨先生所言“色彩单纯到了圣洁”,独留金黄一片。这样大色块的创意,展示了铺天盖地的磅礴气势和粗犷豪放的大漠情怀。这里,多色调的色韵和大色块的创意,一起构成了鸣沙山的色的恢宏世界!鸣沙山的色,得体大方,气势恢宏,令人难忘。它,在沙粒的坎坷旅途中炼狱重生而纯净圣洁;它,在无数的沧桑变化中兼容并蓄而丰满成韵;它,在今天的改革洪流中脱胎换骨而金黄灿烂!


鸣沙山,奇在沙鸣,奇在沙海听音。鸣沙山的鸣,天地奇响,美妙乐章。站在沙海中,狂沙飞起,常听五雷之鸣,洪如万马奔腾,杀敌声声;站在沙海中,细沙奋扬,常听丝竹之声,柔如短笛悠扬,牧归吟唱;站在沙海中,风平沙静,常听管弦之音,势如钟磐和鸣,金鼓齐响;站在山谷中,沙山环绕,常听天籁之音,韵似高山流水,志在四方。这是“天地间的奇响,自然中美妙的乐章”。难怪清代诗人苏履吉对此写诗赞曰:“雷送余音声袅袅,风生细响语喁喁;如山积满高千尺,映日晴烘彻六隅。”。或幽雅如退潮,或浑厚如林涛,或清脆如虫语,或雄壮如金鼓……白天,时而涛声震天让人激越豪迈,时而宛转悠扬让人如痴如醉;夜晚,时而哨声长鸣让人惊魂不已,时而凄厉幽婉让人毛骨悚然……其声莫测,其理难穷,的确让人联想不已、思索不已。自古以来,因为沙粒嗡嗡作响,如鼓鸣似雷声,如丝竹似管弦,故有鸣沙山的得名。关于鸣沙山的鸣,在《后汉书•郡国志》中有这样一说:“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在《旧唐书•地理志》中记载:鸣沙山“天气晴朗时,沙鸣闻于城内”。另外,还有更详实的记载,说鸣沙山在狂风起时发出巨响,轻风吹拂时如管弦丝竹。在晴朗天气,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如此。遂有“沙岭晴鸣”之称,现列为敦煌八景之一。

唐写本《敦煌录》记载:“鸣沙山盛夏自鸣,人马践之,声振数十里。风传端午日,城中女子皆跻高峰,一起蹙下,其沙吼声如雷……”这里的盛夏自鸣,是指风吹沙粒,相互摩擦,自然发出的声音。这里的滑沙听雷,则是人力推动沙粒向下流泻相互碰撞发出的巨大声音。关于鸣沙山流沙鸣响的科学道理,人们曾进行过多种推测,也进行过集体滑沙试验。1990年和1994年端阳节,敦煌曾组织了两次滑沙听雷活动。百余人从鸣沙山顶向下滑,人推沙动,沙粒碰撞,其声如雷,经久不息,令人惊心动魄,回味悠长,并由此得到了分别为67分贝、85分贝的测试结果。沙岭晴鸣,引起了海内外观众热烈的共鸣。为什么会有沙鸣?目前主要的论点可归结为三种说法,即静电发声说、摩擦发声说和共鸣放大说三种。静电发声说认为,运动中的沙粒互相摩擦产生静电,静电放电即发出声响,众声汇集,即成大声;摩擦发声说认为,天气炎热时,沙粒干燥而温高,稍有摩擦即可发出裂爆声,众声集合而成;共鸣放大说认为,沙粒之声和气流呼啸之声,在沙峰环绕的壑谷中,引起共振而放大成了巨大声响。不管是那种情况发出的声音,都是沙山鸣响的声源。

脚下的沙子呜呜作响;留下的脚印过夜全无。这的确有些神奇。前者已有科学解释,后者则是因为昼夜向上回旋的风力把下滑的沙粒往山上搬运而导致痕迹全无,干干净净。鸣沙山的鸣,响彻九霄,震透心灵。它,已穿越人类历史的长河,将和着民族复兴的和音,直到永远……



鸣沙山,奇在山形,奇在沙山望形。鸣沙山的形,弯环重重,峰脊如削。站在沙山上,极目远眺,“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满眼皆是畅快,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一句秋雨先生的话,将这里的山形和气势表达得淋漓尽致。那一座座沙峰在阳光下光彩熠熠,平滑起伏,宛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气势磅礴,汹涌澎湃;那一道道沙脊在阳光下光亮闪烁,黄涛翻滚,宛如大海中的金色波纹,明暗相间,层次分明。沙峰沙脊似金带游摆,“如虬龙蜿蜒”。日夜的风,把那些沙坡也塑成了形形色色的波荡,有如轻波荡漾的微微涟漪,潺缓而动,像蜻蜓点水,一泻而过;有如惊涛骇浪的滚滚翻腾,萦回涡旋,如毛泽东诗句所言“横扫千军如卷席”。有的像月芽儿,弯弯相连,环环相扣,形成沙链;有的像金字塔,高高耸立,有棱有角,好生威严;有的像蟒蛇,长长而卧,扭曲盘旋,逶迤大漠深处;有的像鱼鳞,片片相接,丘丘相连,排列有序。真是迭宕有致,妙趣横生。这里,弯环起伏,如龙藏深海,冲天一飞;这里,峰峦危峭,如雷隐云层,一鸣惊人。这里,沙峰沙脊构成平滑流畅的条条弧线,气势飞动,凌空飘舞,时而翻卷沙尘,时而平静如画,有时像舒缓轻柔的乐曲让人松弛平和,有时像飞天丝带的飘逸让人欲静又止,有时像硝烟滚滚的战火让人杀气腾腾……无论是平静的沙海,还是流动的沙山,都在这里创造了和谐、创造了美妙。鸣沙山形状多变,皆因流沙而成。这在《沙州图经》中早有记载:“流动无定,俄然深谷为陵,高岩为谷,峰危似削,孤烟如画,夕疑无地。”鸣沙山的形,历经风雨变迁,依旧立如刀削、卧如游龙,似翻江倒海、万流奔泻!正如秋雨先生所说“气韵委和到了崇高”!虽然它自古以来游摆多变,却始终保持了它的精神所在。“万变不离其宗”,难道又应验了这句老话?


站在骄阳似火的沙海中,看着圣洁金黄的茫茫沙色,听着神奇美妙的天籁沙音,望着分割如削的游离沙形,任随绵绵的细沙与脚底厮磨,任随细软的流沙滑过脚丫,酥软而柔滑,滚烫而舒适,这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绝佳境地,唯有此处!


~THE END~

发表
  • "

相关目的地

印度

  • 关注我们

  • 旅行荚公众号
  • 旅行荚内测群

版权所有:旅行荚Copyright © 2019, tripto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32384号

冬天到了,阿尔卑斯山脉下的房子银装素裹,一片白茫茫
青山依旧—黄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