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不超过25个字符
输入8-16位密码
两次密码不同
完成注册
注册即代表您同意旅行荚用户条款

参观莫高窟陈列馆

莫高窟

2018-10-05 20:20:43

  • 913阅
  • 3赞
  • 0评论
  • 0收藏
  • 出发时间:2014-07-22
  • 出发地点:敦煌市

莫高窟,它是用文字难以详述的历史,它是用时间不能讲完的故事,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

参观莫高窟陈列馆

黄显德

2014年12月16日

 

第七天(22日):

位于三清宫内的敦煌藏经洞陈列馆

位于陈列中心内的中心陈列馆

 

时间:2014年7月22日上午

地点:莫高窟

内容:摘自《旅行的幽思》(黄显德著,文化发展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文字有增删改动,照片是本次增加的。

 

    题记:莫高窟,它是用文字难以详述的历史,它是用时间不能讲完的故事,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

 




要知道莫高窟更多的秘密,不妨走进“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一探究竟。据说,这个中心是日本援建的,1992年动工,1994年竣工。听说是日本援建的,心里当然不是滋味,不仅因为他们所谓的探险家曾经给这里留下了许多的伤痛,而且因为这个小小岛国历来觊觎中国并对中华民族实在是犯下了太多的历史罪孽,至今都不思赎罪,不思悔改!然而,让我们想不通、让我们悲哀的是,就这么一个小小中心为什么不能自己建?就算当时没有能力建,为什么不能缓一缓?偏偏要让一个曾经给过我们严重伤害的小国来建!这从民族感情上讲,真的很难接受!

该中心位于宕泉河东岸,与莫高窟隔河相望。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二层平顶楼房,外露上层窗户和宽阔屋檐,下部隐于丘陵。整体环境与莫高窟相协调。该中心设备齐全、功能完备,为游客提供一道道敦煌文化大餐和视觉盛宴。功能组成有陈列馆、保护研究所、文物库房、管理部门。保护研究所和管理部门位于陈列馆东侧,中间设有栽种绿化之中院,既保持了两部门的独立环境,也可供参观者小憩,同时更有利于建筑的采光通风。整体建筑,包括当地特制的建筑材料,都质朴无华,力求简练,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相得益彰,没有婉转的“线型”的飘逸,也没有曲折的“线型”的流动,而是在平衡构图中蕴含雄厚的气质,在浑然一体中展示“块状”的凝聚,充分体现了这里雄浑的文脉连续感与景观和谐感,充分展现了西北的地域特色和大漠意境。

该中心下辖两个陈列馆:一是位于三清宫内的敦煌藏经洞陈列馆,二是位于陈列中心内的中心陈列馆。

第一个陈列馆:敦煌藏经洞陈列馆。它是专题陈列馆,位于莫高窟南区北端一个俗称下寺的三清宫内,与闻名中外的藏经洞毗邻。在该馆前方有一块横卧石刻,刻有陈寅恪先生题写的“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这些文字,触动心灵;这些寓意,痛彻心扉!1900年5月26日,是中华民族永远都不能忘记的一天,因为就在这一天,藏经洞被发现,惊动了上苍,轰动了世界!这个藏经洞,现今编号第17窟,位于第16窟内甬道的北壁。它是晚唐时期敦煌地区河西都僧统洪辩和尚(吴和尚)圆寂后的影窟。从藏经洞发现之日起,接续遭受了各国探险家的割据瓜分和巧取豪夺,经受了长达20多年的空前浩劫!在1908年,王圆箓以私售文物和募化所得,重修了前三清宫,并寓居于此。这个下寺是藏经洞文物被发现、被盗掠的重要历史见证。因年久失修而残破不堪。于是,在2000年藏经洞发现百年之际,敦煌研究院重建此寺,辟为“敦煌藏经洞陈列馆”, 以警示后人。主要展出的是:王圆箓旧居,藏经洞开凿、封闭、发现、流散、被盗史实,现已收藏的藏经洞出土文献、佛经等文物真品,现收藏于英国博物馆和法国吉美博物馆的绢画、纸画等精品临摹作品。




藏经洞到底是怎样发现的呢?就在1900年5月26日这一天,在此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与助手们在三清宫侧即在今第16窟内清除甬道积沙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其发现过程,大约有两种记载:一是王圆箓本人的描述:“忽有天炮响震,忽然山裂一缝,吾同工人用锄挖之,欣然闪出佛洞一所,内藏古经万卷”。二是王圆箓墓志上的描述:“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多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不管是哪一种记载更准确,总之是发现了藏经洞。此时,他哪里知道他发现的是亚洲最伟大的古代文化宝藏,是震惊世界、轰动全球的文化艺术宝库!

藏经洞内到底藏有什么样的宝物,究竟有多少宝物?有资料说,藏经洞藏有从西晋到北宋的经书、文物等敦煌遗书5万余件,有买卖契约、典当文书、军事文书、舞谱、字帖、数学、历史、文学、天文、地理、历法、医学等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文献资料,还有制版印本、刺绣、佛像绘画等作品。

藏经洞里的文物古卷为什么会藏在这里?学界有两种说法:一是避难说。据记载,公元1006年,大西北陷入战乱的动荡之中,为了免遭战火,三界寺僧人将洪辩和尚的塑像请出影窟,把全部经卷和佛教供养藏于洞中,码放整齐,闭门画面,掩人耳目。这便是避难说。二是废弃说。当时的僧侣们将损坏的、废旧的、被淘汰的、没有用处的、失去使用价值的经卷文书及文物,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封存于洞窟里,不再开启,以示对佛的敬畏和敬仰。这便是废弃说。

藏经洞里的文物遗书到底有多大意义?据纪录片《敦煌——藏经洞之谜》介绍,藏经洞的遗物遗书,不仅具有文物、文献、文字的研究价值,而且成为我们今天跨越时空与古人交流的桥梁。根据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收藏的大宋文书题记所示,这卷大宋文书,写于大宋咸平五年即公元1002年,这是藏经洞文书中有题记的最晚时间。因此,敦煌学界普遍认为藏经洞封闭的时间应该在公元1002年之后,也就是说,藏经洞在被重新凿开之前,这些珍贵的文献已经沉寂了近900年。藏经洞的遗书成为研究中古时期中国历史以及中国西域和中亚地区历史的资料宝库,在它开启之后,在世界人文学术中产生了一门显学—敦煌学。比如,《全天星相图》是目前已知的全世界最古老、星数最多的星图,《唐代舞谱》用文字将那个时代的舞姿、曲调记录了下来,有关《坛经》的文献使我们对禅宗这个佛教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宗派的早期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解读。另外,从敦煌遗书中还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书法字体演变、书籍装帧演变等细节。这些历史的碎片,还远远不能圆满地破译藏经洞这个千古之谜。或许,这个谜底永远都不会揭晓。不管怎么样,莫高窟里美轮美奂的壁画、喜怒安详的彩塑和藏经洞里的珍贵文献,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历史的脉动。因为在莫高窟,历史与我们近在咫尺!

第二个陈列馆:中心陈列馆。这是位于该中心内的陈列馆,它是该中心的主体,有两层,一楼设有录相演播厅和三个展区,二楼设有一个展区。四个展区展现了敦煌石窟艺术的精华和发展历程。




 

参观:演播厅

   

我们首先走进一楼的演播厅,感觉不大,能容纳80人左右。此时,正在放映关于敦煌研究院对壁画、彩塑、环境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影片。据说,这里主要向观众轮回放映敦煌石窟艺术及相关事件的影片录像,给观众一些思路和线索,不致于在游览时无的放矢。

 

参观:第一展区——沙漠瑰宝

 

我们从演播厅出来,顺演播厅一面就进入了第一展区:沙漠瑰宝——敦煌石窟经典洞窟复制展。这个展区高大宽阔、气势宏伟,与西北地区多元兼容开放的民族文化相符合。这一展区主要展出的是五胡十六国至元代的八个复制洞窟。为什么是复制的呢?据说,这八个洞窟属特级洞窟,很少开放,有的根本就没有开放。它们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洞窟,代表了敦煌艺术的精髓。所以,为保护这些沙漠瑰宝,就展出了复制品。复制品的规模、大小、色彩、形制、风格如同真实,是敦煌研究院老一辈艺术家孜孜以求的结果,是他们在笔墨之间与古代巨匠们的心灵对话和智慧交融的结晶。如果不做功课来参观,如果没有一些敦煌文化基础,是无法欣赏这样的文化艺术的。复制洞窟的绘画所用颜料加入了不同矿石形成多彩的颜色。因空气氧化和风沙洗礼,部分壁画颜色已失真,人物面孔已变黑。不过,我们参观时,跃入眼帘的那些洞窟、壁画和彩塑,依然闪耀着千年的艺术风采,那么地感心动耳、让人荡气回肠,那么地夺人心魄、让人梦回大唐!这里展出的还有壁画、彩塑的制作材料和制作过程的还原图,不仅让我们亲眼目睹了古代工匠们的工作过程,而且让我们理解了这些将生命融进艺术的伟大智慧!在这些伟大艺术的面前,我看到了古人专注的眼神和飞扬在洞壁上的生命;在这些光辉艺术的背后,我看到了塑造神像的神和把一生献给洞窟的生命。像学群先生在《敦煌》中写到的那样:“他们是些关注灵魂的人。穷其一生,只为把灵魂安置在洞窟里。”就是他们,把凡尘俗世的人们一下带至九霄云端!

在参观复制洞窟时,印象最深的是千手观音像。这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她肢体饱满圆润,表情柔和细腻。为了普度众生、爱护众生、怜悯众生,她千眼遍观世界、光明普照、智慧绽放,她千手遍护众生、法力无边、救苦救难。这里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气息,让人顿生敬畏之感;这里播撒着普世的情怀,让人顿生向善之感;这里飘荡着祝福的味道,让人顿生向美之感。千手观音那美丽、温馨、慈祥的面容,传递了已久违的向善向美的信息,唤醒了已淡漠的高尚情操的追求;她那无声的肢体语言,提振了已消沉的向真向上的精神,给予了已颓废的纯洁心灵的鞭策。此时的我们,内心的暖流油然而生,迅疾涌遍全身,是产生了以遁世而为己乐的理念,还是生发了以众生而为己任的思想?

千手观音彩塑像,引发了大型原创音画舞剧《千手观音》的创作灵感,由张继钢编导,历时七年创作而成于2000年,首演于2004年雅典残奥会和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在一片虚拟的佛界中,佛光的光耀闪烁,暮鼓晨钟的警示,让音乐的节奏时而激昂、时而舒缓,随之而起的是那千手的灵动飞扬惟妙惟肖,是那手姿的万千变化层出不穷,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视觉震撼,带来了无限的艺术感染力。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啊,是天上的仙女还是人间的精灵,竟会表演得如此完美、如此震撼?原来,她们是以邰丽华为领舞的21位聋哑姑娘,平均年龄21岁,短短的人生经历让她们饱尝生活的艰辛,也因此而使她们更加憧憬未来的美好,于是,她们便把心中的渴望和梦想化作舞台上的激情荡漾,张开美丽的翅膀,绽放青春,把梦点亮!也许,姑娘的美丽因为残缺而更能激起人们心灵的共鸣;也许,残缺的遗憾使她们更懂生命的真谛而产生比常人更为强烈的憧憬。一群美丽的聋哑姑娘,充满了向真、向上、向善、向美的活力,她们的演出能不产生强大的震撼力量吗?我想,这也许就是编导刻意如此安排的原因吧!

有评说,《千手观音》这部舞剧作品,贯穿了“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的传统美学思想,展示了鬼斧神工的编排构思、出神入化的肢体语言和大爱无形的感召力,也体现了艺术美与人性美、慈爱与美善的主题,通过优美、深层的意韵,传递出了至善至美的力量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舞剧成功的演出,赢得了“震撼、激动、流泪”的高度评价。曾读到一首诗,写得很好,摘录于此,以供欣赏。此诗叹曰:“五彩声光映舞台,仙姿漫舞且徘徊。人间大美原无语,世道真情别有怀。万古谁和真善往,百年只为利名来。观音纵有千只手,难使众心断尘埃。”独具匠心的舞剧演出,它像一股春风,给纷繁复杂的浑浊尘世输入了清新的能量,掀起了一阵向真向上、向善向美的狂飙,给予了我们平和宁静的祝福和憧憬,也给予了我们对生命情感的启迪和不断进取的强大力量!

 

参观:第二展区——重读尘封的历史记忆

 

参观完第一展区后就进入了第二展区:重读尘封的历史记忆——来自莫高窟北区考古挖掘现场的报告。这个展区展出的主要是北区考古挖掘过程、出土文物和主要事件说明。记得本展区题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它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这段话就是敦煌研究院考古人员的真实写照!




千年之前的北区是什么样子呢?从1988年开始,敦煌研究院就对北区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考古证明了北区是僧侣们修行、生活、居住、瘗埋的地方。这里开凿了许多没有壁画、没有彩塑的洞窟,如僧房窟、禅窟、仓廪窟、瘗窟等。这里的僧侣世界一直荒凉清寂,远远没有南区的热闹华丽、一派佛国景象。佛经说,为了悟道,应独处深山,远离红尘。这也许道出了北区荒凉清寂的原因。在考古人员的手铲下,历史的尘埃一点点拂去,历史的碎片一层层揭开,接续出了僧侣们氤氲着烟火味道的清寂生活。他们的屐履之痕渐次浮现,他们的清静之修若隐若现,他们的梵呗之声隐约可闻。这一切,都随着穿行千年的长风,卷走了岁月,留下了印记,在片纸半页、沙海古卷上残存了仍可复读的信仰,让绚烂交融的民族文化在这里成为万世朝圣的精神家园!我们在展厅中游离,一种穿越时空的体验,带给我们关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无限遐想,引领我们去“追溯那已经消逝的往昔,重温那已经沉淀的历史,拭出那流沙与岁月难以湮没的辉煌。”这是第二展区序言中的话。




隐藏在沙土飞扬中的莫高窟,飘渺着若有若无的神秘色彩;来自于遥远年代的信息密码,揭开了绚丽多彩的霓裳世界!

无与伦比的摩崖洞窟,精美绝伦的石壁画作,惟妙惟肖的彩色雕塑,残破泛黄的沙海古卷,古道特色的柱石花砖,这些戈壁瀚海中的文物瑰宝,穿越千年,惊现世界,重新回到人们的记忆,让人们可以阅读那尘封已久的段段历史!这就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

规模宏大的壮观场面,错落有致的精巧设计,神情怡然的千姿百态,转旋回雪的飞天女神,精致唯美的艺术表现,这些弹丸绿洲上的艺术宝库,洞藏千年,惊天巨献,重新走向人们的生活,让人们可以欣赏那遥远年代的艺术真谛!这就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震撼!

 

参观:第三展区——历程

 

紧挨着第二展区的就是第三展区:历程——讲述敦煌石窟艺术背后的故事。这一展区展出的主要是一个世纪以来这里发生的重大变迁,记录了几代莫高人的努力追求和积极探索,记录了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诸多故事。这里说说两个让我们难以平静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王圆箓与藏经洞。1900年5月26日,正值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保护使馆的名义,准备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前夕,在中国西部莫高窟的王圆箓与杨先生等助手们在一个洞窟中清理甬道积沙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藏经洞!这一发现,惊天动地,泣鬼哭神,不仅开启了一扇艺术殿堂的大门,也打通了一条探险家们巧取豪夺的通道,更掀开了一段捍卫和守护文化的悲壮历程!正如余秋雨先生在《道士塔》中所说:“一门永久性的学问,将靠着这个洞穴建立;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中国的荣耀和耻辱,将由这个洞穴吞吐。”

正因为如此,谈及莫高窟,王圆箓就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莫高窟售票处和陈列中心之间,有一片高低不同的塔林,据说这是僧侣的圆寂塔,其中,有一个淡黄色的道士塔,正处于售票处门前,这就是王圆箓的圆寂塔,其身有碑文。王圆箓(约1850-1931),祖籍在湖北麻城,本人出生于陕西,逃荒辗转到甘肃酒泉,于光绪初年服兵役,服役期间已皈依道教,退役后便做了道士,1892年前后到达荒凉残破的莫高窟。他虽然是个道士,但他感叹这里就是西方的极乐世界,于是决定在此定居度过余生,他就这样成为了莫高窟的主人!他虽然近乎文盲,但他出于对佛教的热忱和敬重,于是决心募捐修复以作为毕生伟业,他就这样“鞠躬尽瘁”守护了30多年!他虽然愚昧无知,但知道佛经文书不为个人所有,于是在数次努力请求政府修缮保护而无果无助无奈之下,他决定“交易”换银以求修缮,他就这样成为了莫高窟的“罪人”!正是因为他的修缮补葺,所以才看到了敦煌今天的模样;也正是因为他的愚昧行为,所以才造成了敦煌文化的空前浩劫!这是中国文化的悲哀,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然而,造成这样悲剧的人,他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更不是唯一的一个。在他的一生中,他没有私心、没有贪财、没有家产,他一心想成就一番修缮保护的伟业,这与同时代对莫高窟进行盗窃、毁坏和贪污的官吏们相比,他算得上是一个高尚无私、志向远大的人了。他只是这场文化浩劫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因为他是道教弟子,却穷尽毕生之力苦苦地守护着一片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因为他是农民之子,却错用善良之心无奈地招致了一场长达20余年的文化劫难!这是时空的无意错位,还是命运的偶然巧合?苍天无语,历史无情,或许他错就错在他出现在了一个他不该出现的地方,或许他错就错在他承担了不该由他承担的一切。“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也许,聪慧的后人会有更公正、更客观的说法和评价!不过仔细想来,这场悲剧的根源和原因在哪里?在于整个国家封闭僵化、固步自封造成的贫穷落后,在于整个社会信仰缺失、道德沦丧造成的麻木不仁,在于官吏们贪腐成性、堕落不堪造成的阴沉昏暗,在于人们价值取向偏移、目光短浅造成的愚昧无知!正是这些能撼动华夏大厦的根源,才导致了一群群强盗接憧而至、巧取豪夺;正是这些能失去民心民信的原因,才促成了一车车国宝流出国门、流向西方。可以想象,这些满载而去的强盗们当时得意忘形、骄傲自大的狂妄德性,当他们不经意回望西天那一抹凄艳的晚霞时,看到的却是像秋雨先生说的“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面对国宝被无端的源源流失,我们的政府如此淡定无比,如此无能为力,在黄沙湮没下成为了历史的印迹;面对文明被凶猛的摧残掠夺,我们的民族任由眼泪流下,任由呼天抢地,在血色残阳中悲舔着沉痛的伤痕;面对强盗宣告的“成就”,我们的国家正在洗刷屈辱,正在励精图治,在历史文明中呼啸奔来!

第二个故事:常书鸿与敦煌艺术。说到敦煌文化艺术,常书鸿是我们敬重的艺术家。常书鸿(1904-1994),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画家,著名敦煌学者,历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敦煌文物研究所(后改为敦煌研究院)所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等职。1927年,他赴法国学习油画。1935年,他在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首次看到了法国探险家伯希和通过巧取豪夺而编辑出版的“敦煌石窟图录”,又在博物馆里看到了敦煌卷子画,深为敦煌艺术的高度成就感到“十分惊异,令人不敢相信”。然而,如此伟大的艺术在国外引起了轰动,国人却不知,他内心感到了一种羞愧和震撼。于是,在1936年,他为了敦煌艺术,毅然回国。

回国后,他来到了多年梦寐以求的敦煌。从此,他和他的战友们一路探索、一路发现,从大漠风沙中抢救敦煌艺术,拯救了沙漠瑰宝;他们一路研究、一路传播,把敦煌艺术发扬光大,让敦煌艺术走向人们、走向世界,弘扬了中国文化。以他为主的一群莫高人,就这样矢志不移,艰苦工作,硕果累累。在他的感染下,他的第二任夫人及子女也追随他的足迹,毕生奉献敦煌艺术事业。他退居二线后,依旧致力于敦煌事业,创作了50余幅画作,整理文稿和撰写著作多部。这些作品,对敦煌艺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敦煌学中占有重要地位。1984年,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为常书鸿80寿辰和从艺60周年的庆祝会上,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为他这样题词:“四十面壁荒沙里,绝代飞天众望中”。1994年,90高龄的常书鸿带着对祖国对敦煌的无限眷恋而离开了人世,按他生前遗愿,将部分骨灰送回他长期居住的寺院,埋在他亲手栽种的梨树下,永远相伴于他挚爱的敦煌艺术宝库!

常书鸿的一生,始终如一,无怨无悔,正如他在回忆往事时说:“在我生命的长河中,一大半献给了敦煌,献给了我所热爱和向往的敦煌事业。无论是在戈壁滩上,还是在异国他乡,使我魂牵梦绕的就是你——敦煌。”他的一生,在敦煌艰苦的环境中过着艰苦的生活,在敦煌艰难的环境中做着艰难的工作。在经受了生活的磨难、妻子的背离、人世的冷暖、工作的艰辛、文革的洗礼等一系列的不幸和打击之后,在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他依然义无反顾地为敦煌艺术的保护和研究奉献了他的一生!他,是敦煌艺术保护和研究的先驱,是中国第一代敦煌学家。他执着的追求和高尚的品质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扬,他被誉为“敦煌的守护神”,他的奉献精神被誉为常书鸿精神。

敦煌文化正是因为有了像常书鸿这样的先驱者不断的求索和传播,才使得“敦煌在中国”!敦煌文化也正是因为有了像常书鸿这样的后继者不断的研究和发掘,才使得“敦煌学在中国”!正如本展区题记中所写:“风,从千年戈壁吹过;梦,从净土天国洒落。穿过这片充满传奇又无比脆弱的土地,一群怀揣梦想又激情昂扬的人们,筚路蓝缕慢慢求索着……”

 

参观:第四展区——雪域天界佛土

 

    参观完第三展区,沿台阶走上二楼,就是第四展区:雪域天界佛土——西藏铜雕艺术展。这个展区展出的是西藏铜雕艺术作品,有三面三身六臂神象、供养天女像、尊胜佛母像、度母像、妙音天女像、观世音菩萨像、十一面观音像等。这些都是西藏民间艺术家融合藏、汉、印度、尼泊尔等艺术而形成的民族艺术,展示了西藏宗教艺术特有的粗犷、神秘、优美、纯朴的神韵风采。




说起西藏,它总是那么神秘而辽阔,有雪峰的环抱,有雄奇的山川,有一个年轻高原的飒爽英姿,有一个古老民族的淳厚民风;说起西藏,它总是那么神奇而悠久,有伟大的崛起,有辉煌的创造,有一个年轻高原的勃勃生机,有一个古老民族的光辉历程。西藏,这一方神秘而神奇的土地,让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默默地创造着自己灿烂光辉的文明。在这一文明中,有一朵令人敬仰、拍案叫绝的艺术奇葩在中国的西部经久盛开——那就是藏传佛教雕塑艺术!

从一些资料上可以看出,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与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大体一致。大约在公元5世纪,佛教开始从中原和印度、尼泊尔传入西藏,并与苯教融合,形成藏传佛教,具有独特的色彩。从松赞干布兴佛到朗达玛灭佛的200年间,多种文化艺术共生共存,为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史称前弘期。建于公元766年的桑耶寺,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是西藏第一座正规寺庙,有三座大殿,分别按藏族、汉族、印度三种艺术风格建造而成。朗达玛灭佛后,西藏长期处于内乱分裂局面。直到10世纪后期以后,西藏进入封建经济发展时期,佛教又再度兴起。13世纪后期,西藏社会安定,广修寺庙,香火兴旺,佛教得以蓬勃发展。这一时期史称后弘期。

后弘期雕塑艺术是从前弘期的兴起、发展到最后走向成熟的阶段。特别是在元明清时期,由于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联系紧密,起到了稳定政局、安定社会和发展经济的积极作用,进一步促进了藏传佛教的发展。所以,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绝大部分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两个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一是信仰高于审美,表现出浓厚的宗教氛围和人文气息;二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工艺精湛。在形式上,主要有铜雕、石雕、木雕、泥塑等;在题材上,主要有宗教主题和非宗教主题两大类,而宗教主题有佛传佛经故事、诸佛与高僧造像、经文与咒语等;在色彩上,讲究宗教色调和富丽堂皇,呈现出特殊的审美情趣。

这个展区的铜雕艺术,主要就是元明时期的作品。主题上的鲜明突出,造型上的生动感人,情感上的淋漓表达,这一切在那金碧辉煌的艳丽色彩和庄严神圣的宗教氛围光影交合下,显得那么地和谐自然、那么地震人心魄!它们体现了藏族文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展现了一个民族深远的历史、厚重的文明及其独特的情感气质!在这个展区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广大、浩瀚、崇高而让人敬畏的强烈的宗教气氛,它所渲染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置身其中,让人安宁、内省,心灵得以净化、洗礼。这时,“雪域”的圣洁无邪,“天界”的法力无边,“佛土”的普世情怀,让我们感悟到只有心无杂念,胸怀坦荡,心系济世,行善修德,方能达到至高境界。这就是我们游览“雪域天界佛土”这个展区穿越千年后的启示!

前面,我们对莫高窟少数洞窟和基本问题进行了考察,这里又对两个陈列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参观,可以说我们对敦煌文化有了一些认识。敦煌,古称沙洲,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时所立,意为“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一名,名副其实,作为丝路上的重镇,曾经风云际会,见证了古老中华帝国的历史变迁,见证了广袤辽阔的中亚地区无数的兴衰荣辱。敦煌是一部丰实、厚重的历史,像展厅题记写的一样“这是一段无论用多精彩的文字都难以详述的历史”;莫高窟是一个在这样历史中的故事库,像展厅题记写的一样“这是一个无论用多长时间都不能讲完的故事”。无论是敦煌的历史,还是莫高窟的故事,都一一记下了千年的辉煌、“几百年前的荒芜”和“一个世纪前的伤痕”。历史让人骄傲和自豪、更让人阵痛和遗憾,故事让人激动和沸腾、更发人深思和深省。这里,像秋雨先生在《莫高窟》中讲的那样:“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但愿今天对敦煌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对文化品牌的规划和打造,更能让人走进那些久已淡忘却始终萦绕不断的神话传奇和故事寓言,更能让人走进那些近在咫尺却始终难以抵达的艺术殿堂和自由天国,更能让人走进那些似曾相识却始终深感陌生的宇宙飞天和人间彩虹!

~THE END~

发表
  • "

相关目的地

印度

  • 关注我们

  • 旅行荚公众号
  • 旅行荚内测群

版权所有:旅行荚Copyright © 2019, tripto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32384号

冬天到了,阿尔卑斯山脉下的房子银装素裹,一片白茫茫
青山依旧—黄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