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不超过25个字符
输入8-16位密码
两次密码不同
完成注册
注册即代表您同意旅行荚用户条款

游镇远楼想起的四大名楼

四大名楼

2018-07-06 17:27:48

  • 873阅
  • 1赞
  • 0评论
  • 0收藏
  • 出发时间:2014-07-20
  • 出发地点:张掖市

四大名楼,不仅是地理坐标,也是文化标识。它们是无数名楼雅阁中的代表,千百年来,历经风雨洗礼和历史变迁,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了饱满的“精气神”,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之韵。

还是第五天(20日):

岳阳楼

黄鹤楼

滕王阁

鹳雀楼

 

游镇远楼想起的四大名楼

黄显德

2014年8月30日

 

 

时间:2014年7月20日上午

地点:中国四大名楼

内容:摘自《旅行的幽思》(黄显德著,文化发展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文字有增删改动,照片是本次增加的。

 

刚刚游了张掖镇远楼,感触颇多,让我想起了曾经去过的中国四大名楼。

其实,在中华大地上,像张掖镇远楼、西安钟楼这样的名楼雅阁,既古老又纷繁,有的甚至更负盛名。这些楼阁,是繁荣的历史产物,体现了民族建筑的文化艺术,也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而名扬天下,成为了文化名楼。这些文化名楼,不断发掘,由江南三大名楼、中国四大名楼,增补为中国十大文化名楼,前些年又有些扩展,变成了中国十五大文化名楼,如:湖南岳阳岳阳楼、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山西永济鹳雀楼、山东蓬莱蓬莱阁、陕西西安钟鼓楼、云南昆明大观楼、江苏南京阅江楼、湖南长沙天心阁、浙江宁波天一阁、浙江杭州城隍阁、浙江温州望海楼、江苏泰州望海楼、山东济宁太白楼、山东聊城光岳楼等。这些文化名楼,已成为一种载体,融合历史、建筑、山水、诗文等于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楼文化。

这里,我们就来品味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鹳雀楼等中国四大名楼的文化之韵。

 

岳阳楼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兵楼,两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它曾屡建屡毁、屡毁屡建。新中国成立后,多次修缮补葺。2007年5月,岳阳楼景区扩建工程完工,规模更加宏大。在历史上,它曾与黄鹤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而且是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汉族古建筑,其建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它,位于湖南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俯瞰八百里洞庭,前望百公顷君山。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小岛,飘浮水上,仙女居之,为“洞府之庭”,与岳阳楼相望千古。相传,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娥皇女英寻夫闻噩耗滴泪成斑竹,悲恸而死,葬于君山,即为君山二妃墓。美丽的传说,滋养着“衔远山,吞长江”的岳阳楼。一千八百年来,岳阳楼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变迁,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和神话传说,积淀了丰厚的诗意文韵和人文底蕴,不断地浸润和滋养着天下游人,使之成为了文化名楼和名楼文化的典范。

这里,有一副长联,是赞颂岳阳楼的,写得相当不错。上联是:“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下联是“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这副楹联是在1867年,清朝两江总督曾国荃重修岳阳楼时,由云南罗平县文人窦序撰写的。共102字,高度概括了岳阳楼的地势及有关历史人物和趣闻故事。

历代不少贤士迁客,如张九龄、孟浩然、贾至、李白、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都曾游览过岳阳楼,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作者借登岳阳楼,抒发了晚年的不幸、精神的苦楚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把江山的壮阔与国势衰败、民生疾苦紧密结合,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反而给人以深思、警醒和激励,故而被后世称为千秋绝唱、盛唐五律第一。此诗,尤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使岳阳楼享有盛名。还有李白的“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毛泽东的“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等诗句,写出了洞庭、君山“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壮观,也使岳阳楼名声大噪。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庆历六年(1046年),被贬放河南邓州,适时谪守巴陵郡的好友滕子京太守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此时,范仲淹并未登临岳阳楼,仅凭此图便在河南邓州市花洲书院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在书院里凝神观图的样子,一定是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那自然界的阴晴变化、风雨无常,此乃“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陡然触碰到早已跃跃欲试的敏感情思,由是因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怀忧而“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由是因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怡乐而“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联想自己和好友屡贬屡谪的人生沉浮,与自然的变化何其相似,于是,将心底积压已久的深沉感慨骤然迸发,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进而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天下忧乐的济世情怀。这是给自己的自勉自慰,还是对好友的规劝勉励?作者将所观之情、领悟之道与人生命运、政治理想结合了起来,发出了千古之慨,使文章命意深刻感人、境界崇高。《岳阳楼记》的名声大震和千古流芳,更使岳阳楼闻名天下,成为了宋代儒家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这些千古诗文、楹联故事和美丽传说,为千年的岳阳楼输送了丰富的人文滋养,使它“活”了起来、丰满了起来,像大鹏鸟一样“凌空欲飞”。它面对浩淼的洞庭、如幻的君山,“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将千年的守望,化为动人的歌谣,此乃千古绝唱千古意,遂载美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也!

 

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市长江南岸、武昌蛇山之巅,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三国时期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便在蛇山黄鹄矶头筑城为守,建楼以瞭望。这便是武昌名称的由来。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故蛇山又称黄鹤山,而此楼位居黄鹤山,故名黄鹤楼。它从北宋起至20世纪50年代,还曾作为道教的名山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故而又传说,当年吕洞宾在黄鹤楼上饮酒,酒酣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画完之后,黄鹤就活了,吕洞宾就此架鹤而西去。所以,就有了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的诗句。

历史上的黄鹤楼,历经风雨,屡毁屡建。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黄鹤楼选址重建,历时四年,于1985年落成。黄鹤楼的新址,位于距旧址约1公里的蛇山峰岭上。重建后的黄鹤楼,与旧楼相比,更加气势恢宏、巍峨壮观。其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增加了葫芦形宝顶,使之由原来的三层变为五层,层层风格不同。楼外,配有牌坊、碑廊、轩亭等。纵向上,各层排檐、屋顶交错重叠,形如黄鹤,展翅欲飞;平面上,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楼层内外绘有以仙鹤为主体的图案,并有诗文及相关文献陈列。顶层大厅,挂有《长江万里图》的长卷、壁画。底层大厅,在正面壁上挂有“白云黄鹤”陶瓷壁画,其两旁立柱上悬挂长达7米的楹联。这副楹联是由清同治年间时任武昌县令的符秉忠在参与黄鹤楼重建时所撰写的,道出了黄鹤楼的磅礴气势:“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唐代诗人李白,在开元十八年(730年),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乃惜别之作,写得飘逸灵动,在一个仙气汇聚的地方会友,深感愉快而浪漫;在一片烟花美景中送友,让人惜情而感怀;在放舟长江的宏阔画面里离别,令人神驰而向往。没有悲,没有伤,没有阳刚的离,也没有柔情的别,而是一切皆如浓郁的畅想曲,含蓄深厚,充满诗情画意,快意而豁达,乐思而神往,有如弦外之音,低徊遐想、昂首渴望。此诗,渲染了黄鹤楼的飘逸和神秘之感,让后人产生了更多的悬念。

唐代诗人崔颢游武昌时,登上黄鹤楼远眺美景,吊古怀乡,也写下了气象恢宏、浑然天成的《黄鹤楼》七律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站在楼上,遥想古老的传说,仙去鹤飞,云悠楼空,千年盼归。然,岁月不再,古人不见,留下的是寂静凄婉,孤独苍凉,给人以世事茫茫的真切感受。远处,那跃入眼帘的晴川碧树,满目清新;那尽收眼底的满洲芳草,茂密可人。本是盎然生机,却因“茫茫”心境而兴味索然、无心赏阅,反而增添了内心茫然的触感!再看那日暮时分,烟波浩渺,大江流向天际,一片空旷而茫然。此时,所有的“杳然情势”就像蓄势已久的岩浆,沿地壳喷薄而出,引发了万般的乡愁,一切都归于“乡关何处”的深深一问之中。此诗从远古跳回现实,从情思合到景色,脱口而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一泻千里。那开阔的意境、恢宏的气魄,展现了一幅色彩缤纷的精美画面;那叠词的运用,铿锵清朗,更是极富音乐之美。这是诗人经过宦海浮沉之后的内心的深沉感慨。难怪此诗被后世称为“唐人七律第一”,的确名副其实。后李白再过武昌登黄鹤楼欲题诗时,读到崔颢题诗,便搁笔而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诗仙搁笔的故事,让黄鹤楼更加神奇。虽然历代名人除崔颢、李白以外,还有白居易、贾岛、夏竦、陆游等都曾先后到此游览,吟诗作赋,名篇佳作甚多。但,真正使黄鹤楼享有盛名、誉满天下的还是这首崔颢的诗!

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夕,毛泽东曾途经武汉,登上黄鹤楼,作了一首《菩萨蛮黄鹤楼》。词曰:“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全词寓情于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雄浑有力,激越豪迈,字字句句皆藏万里之势,给黄鹤楼注入了革命的新鲜血液。

这些千古绝唱、优美传说和趣闻轶事,赋予了黄鹤楼仙的灵气、鹤的灵动和向上的精神,让黄鹤楼“灵动飞扬”。它面对万里的长江、苍茫的龟山,黄鹤不复、白云空悠,将千年的期盼,化作“乡关何处”的千古一问,此乃千古风流千古情,遂有盛誉“天下绝景”也!“天下江山第一楼”也!

 

滕王阁

 

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市赣江之滨,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于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始建,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落成。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弟而得名,也因王勃的骈文名篇而天下闻名!历史上的滕王阁,也饱经风霜,屡毁屡建,先后重建达29次之多。1989年10月8日,第二十九次重建工程胜利落成。原为三层,改为加底座两层共九层,巍峨挺拔,雄伟壮观,大有“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恢宏气势!

清代湘军将领、官至两江总督的刘坤一曾为滕王阁撰写楹联:“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清代浙江人周峋芝也为滕王阁撰写过一副楹联:“滕王何在?剩高阁千秋,剧怜画栋珠帘,都化作空潭云影;阎公能传,仗书生一序,寄语东南宾主,莫轻看过路才人。”两副楹联皆借用王勃《滕王阁序》之意,成联而发问,发人深省,有警示教育作用,特别是后一联,直接道出了“过路才人”仅凭一篇序而留下了雅阁之名、阎公之名、序作者之名,千古而传。

在滕王阁落成的第二年,即公元676年,时任洪州牧的阎伯屿都督,宴群僚于阁上。此时,正好王勃远去交趾(今越南)省父经此,遂被邀请参宴。席上,有人出题为新建滕王阁作记。王勃便不请自出,即席而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文中引经据典,辞藻华丽,气势磅礴,极尽描写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雄阔壮美;文中旁征博引名人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进而抒发了“无路请缨”的深沉感慨。他在《序》末还附上《滕王阁诗》一首,概括了序的内容,写到:“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诗人回想当年兴修时的繁华盛况,居高临远,如今已是斗转星移,物是人非。面对世间盛衰无常、人生不定,诗人不禁感慨万千。此诗感而不悲,慨而不伤,充满了深沉的思索,也充满了向上的力量,为滕王阁之千古绝唱。

王勃(约650-约676年)的一生很短暂,却光芒四射。少年时名动朝野,因此被封朝散郎官而得志,担任沛王府修撰,赢得沛王李贤的信任,但因作《斗鸡檄》而被唐高宗下令逐出长安,转瞬失意。三年后,返回长安又谋得一虢州参军之职,后因藏匿犯罪官奴曹达并私杀之而获死罪,幸遇大赦,保住了性命。出狱后一年多,朝廷宣布恢复其旧职,但他终未接受。他父亲王福畴也因他私杀官奴而获罪,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让他内疚自惭不已。巨大的命运张力让一个天才的生命终究没有走出阴影。在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父返回途中,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亡。王勃就这样在惨淡而荒谬的悲剧中迅速结束了短暂的一生,的确让人扼腕叹息!他的26个春秋,如他文章的气势和意境一样,不在于“繁华盛况”的得意表象之中,而在于“灯火阑珊”的蓦然回首之时。就是这篇骈文和这首诗,足可让他流芳百世!也正是这篇骈文和这首诗,使滕王阁从一建成开始就名扬天下!后多有历代诗人也驻足于此,留下了诸多千古名篇,但始终是王勃的《滕王阁序》最负盛名!

1927年,中国革命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序幕。后来,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的肖克将军,曾这样评价南昌起义:“功在第一枪,首义战旗红。”毛泽东同志曾预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还写下了“赣江风雪迷漫处”、“赣水苍茫闽山碧”、“赣水那边红一角”、“风景这边独好”等反应中国革命的诗句。中国革命的轰轰烈烈、如火如荼,耸立于赣江之滨的滕王阁便是最好的见证。它,见证了革命红旗的冉冉升起,“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也见证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它,还见证了新中国的建设发展。1960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先生访问井冈山,看到井冈山的发展变化时,曾欣然唱叹:“四面重峦障,五溪曲水萦;红根已深植,今日正繁荣。”

这些千古文章、豪迈楹联和趣闻轶事,使滕王阁有了血、有了肉,也有了灵魂。它面对浩浩的赣江、翼轸的分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将千年的遗憾,化作“青云之志”、“白首之心”,此乃千古遗恨为请缨,遂有美称“西江第一楼”也!

 

鹳雀楼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为大冢宰宇文护军镇河外之地蒲州时所修建。它位于山西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因常有鹳雀栖息其上而得名。据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河中俯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可见,它大气磅礴,有临江远眺的独特位置。在历经隋、唐、五代、宋之后,于公元1222年,金兵与元兵争夺蒲州,“焚楼、橹,火照城中”,遂毁于战火,仅存故址。后因黄河泛滥,河道摆动,其故址已依稀难觅。尔后便以蒲州西城楼寄名鹳雀楼。2002年,在其旧址附近,鹳雀楼复建工程落成并向游人开放。这是在焚毁700多年之后的首次复建,仿唐形制,外观四檐三层,内分六层,坐东面西,正对黄河,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座采用唐代彩画艺术的仿唐建筑,收到了“修旧如旧”的艺术效果,使游人在时空穿越之中体味古人登高临远的宏阔之感。

在一楼西门楹柱上,悬挂着一副据说由扆军宣撰写的楹联:“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黄河第一楼。”此联,较为准确地道出了鹳雀楼的气势和恰当的定位。在一楼内厅柱上,悬挂着一副据说由曾清严撰写的楹联:“襟星月而披风雨,控秦晋而凌覆载,华夏立雄威,且矫矫西行,我欲登楼追落日;借诗文以傲古今,铭盛衰以鉴春秋,山川生壮慨,问滔滔东去,谁曾击柱俯黄河?”此联,意为涵盖古今,以问作结,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这两副楹联,皆为今人所作,道出了鹳雀楼的磅礴气势。

在历史上,许多文人登鹳雀楼赏景,留下了不少的名篇佳作。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三首诗中,尤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负盛名,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登楼远眺,一望无际的群山,连绵起伏,那西沉的落日在群山的尽头冉冉而没,那奔流的黄河在层峦叠嶂间蜿蜒伸向遥远的东方。在诗人眼里,这寥廓壮美的江天,是一种动态的、活拨的美,更是一种充满了无限生机的美,让心灵震撼,更让生命感悟。震撼的是那深藏的万里之势,让人顿感胸襟开阔、奔放豪迈;悟出的是那登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的朴素之理,让人不断探索、不断进取。这首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蕴含哲理,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诗人因此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而闻名天下。

后有唐人李益也来此登临,写下了《同崔邠登鹳雀楼》一诗:“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诗人登高临远,面对廖廓的江天,感叹山河的壮丽,感叹国势的日薄西山,那怀古之幽情如滚滚波涛、奔流不息;面对落日的晚景,感叹古今的茫然,感叹人生的惆怅苦短,那现实的感慨如翻江倒海、汹涌澎拜。诗人将历史与现实融合,将历史的沉思、现实的感触与个人的感伤融为一体,熔铸在最后的倦游思归之中,戛然而止。全诗即景抒情,意境雄浑厚重,有怀古感慨,有忧国情怀,有人生警示,也有怀乡之情,读来并无伤感之意,更有催人奋进的力量。所以,此诗一直为历代所传诵,也因此而助推了鹳雀楼的声名远播。

唐人畅当,也曾来此登楼远眺,唱出了雄浑壮阔的《登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人以儒出名,并怀以见地和变革之心,故而所观不同。登楼远眺时,但见飞鸟低楼,万般皆下,超然出世;环顾四周时,但见山势连绵,包围平野,而黄河咆哮奔腾,一冲山峦,决口而浩荡东去。诗人瞩目高远、志向无羁、胸襟开阔、激情迸发,大有李白诗的言志情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畅当此诗,也实为鹳雀楼增誉不少!

在鹳雀楼前瞻的中条山,历来是西安、西北的屏障。抗战时期的中条山战役,便以此为背景,抒写了中华儿女守卫国土的豪迈气概。记得在纪录片《诗词中国》第八集《抗战诗歌》中介绍,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将积郁已久的抗战情绪、将心底里的民族气概骤然爆发,抒写了一首《我爱这土地》的诗歌,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有如晴天霹雳,给苦难时代的国人注入了强大的力量,把对侵略者的愤恨转化为行动,表达了一切爱国者对祖国的最真挚、最深沉的爱。所以,它很快便传到了后方和沦陷区,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勇赴国难!悲乎壮哉!被中条和黄河簇拥的鹳雀楼,承载了沉痛的历史记忆,也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些千古绝唱、巧对楹联,使鹳雀楼有了血气、有了脊梁,也有了风骨。它面对滔滔的大河、巍巍的中条,“华夏立雄威”、“山川生壮慨”,将千年的感悟,化为“更上一层楼”的壮举,此乃千古垂名千古仰,遂有美名“拔地黄河第一楼”也!

各地的名楼雅阁,不仅是地理的坐标,而且是文化的标识,特别是像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鹳雀楼等中国历史文化名楼,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这里列出的,只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千百年来,它们历经风雨的洗礼和历史的变迁,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了饱满的“精气神”,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之韵。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先忧后乐的精神和情怀,那王勃“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所表明的坚定志向和远大抱负,那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进取之心和昂扬精神,那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所折射的千年期盼和美好向往,等等,无一不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如今,中国文化名楼的申遗和建设,将会进一步促进文化名楼和名楼文化的繁荣发展,也定会赢来灿烂的明天、辉煌的未来!

 


~THE END~

发表
  • "

相关目的地

印度

  • 关注我们

  • 旅行荚公众号
  • 旅行荚内测群

版权所有:旅行荚Copyright © 2019, tripto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32384号

冬天到了,阿尔卑斯山脉下的房子银装素裹,一片白茫茫
青山依旧—黄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