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不超过25个字符
输入8-16位密码
两次密码不同
完成注册
注册即代表您同意旅行荚用户条款

红霞空锁崖深处,一曲悲歌万古悠——八月游富顺抗元古城—虎头城

富顺虎头成

2017-12-09 13:35:56

  • 1063阅
  • 13赞
  • 0评论
  • 0收藏
  • 出发时间:2016-08-20

富顺虎头城,作为当时的一个抗元据点,坚持了长达十年之久。今游此古迹,作者将目光聚焦历史深处,去追寻断崖深处的悲歌、虎头城中的英魂、虎头山上的故事,热情讴歌了抗元英雄所具有的民族大义和民族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故土和父老乡亲的无限深情。

红霞空锁崖深处,一曲悲歌万古悠

——八月游富顺抗元古城—虎头城

2016年8月20日

西南石油大学继续教育与网络学院  黄显德

 

2016年8月20日,我们从筠连返蓉。途经富顺,我心情似波涛翻滚,激动不已。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里有许多令人神往的传奇,比如,那里因井盐而有千年古县,因盐卤而有雪白豆花,因科举而成才子之乡,还有因抗元而为世人仰慕,等等。由于回赶时间紧,我们仅对作为抗元名城的虎头城作了一番考察探究,目的是追忆英烈,祭拜忠魂。

下午,太阳西晒最热的时候,我们一路开车一路问,在老乡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虎头山附近。下车之后,我们发现在公路边立有一块石碑,碑名曰“游古虎头城”,下面还有八行字:“弯溪细水入江流,一桥飞架担寨头。四海宾朋远方来,绕城探幽潭中游。虎视沱江碧波涌,竟看百舸倒影流。横刀勒马川江军,谁解故人思乡愁。”落款人是唐晓鹂、唐正、王勇、唐坤,落款时间是乙未年立。我想,这应该是当地人所立,既凭吊历史、祭奠先祖,又作游客路标、指引方向。我们站在此处,远眺虎头山,大约两公里之外,但见它拔地而起,四周悬崖陡峭,雄伟挺拔,巍峨壮观。从江边逶迤数里至公路这边,整个形态像猛虎扑江,碧水长吞,爪牙隐伏,栩栩如生。其间,虎头、虎腰、虎尾清晰可辨,且虎头扼江,尾腰锁道,构成虎踞龙盘之势,让人望而生畏。从地理上看,一道一江将富顺、泸州连在一起,虎头山则雄踞于中间,卡住了陆路通道和水运航道,确有据险防御、万夫难开之势。这种“壁立千仞”、“积石巍峨”之“虎势”,是由于远古时期地质作用和沱江水流不断冲刷而成。或许是天公作美吧,在临江一面,更是巉岩突兀,无处攀越,而就在这临江绝壁之中处居然冲刷出了两层厚实的突岩,突岩之间还夹有一圆石。这一奇特的造型,顺沱江上游一端观之,酷似虎头,张牙舞爪,吞云吐雾。故,此山名为虎头山。据《读史方舆纪要》载:“虎头城,(富顺)县西南六十里虎头山上。其山高六十余丈,蹲踞江边,状若虎头。宋咸淳元年,徙富顺监于山上,因山为城,不假修筑,足以御寇。”如此形胜之地,宛如天然屏障、天堑地险,让人惊叹:“世浊则逆,道清斯顺”(西晋张载语)。事实已证明,在艰苦卓绝的抗元斗争中,它成为了依山据水的柱础和兵家必争之地。清代康熙副榜李九霞见虎头城固若金汤,也曾感慨赋诗曰:“宋治古城号虎头,巍峨坤阙壮千秋。爪牙隐伏青山下,噬嗑长吞碧水流。沙草不留仙客恨,野花偏供路人忧。从来恃险无如德,多少金汤在废邱。”今日观此,吾与南宋戴复古《满江红赤壁怀古》同感:“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我们顺着公路下坡,后顺山沟往西城门方向走。山沟中,绿树掩映,竹影婆娑,几处农家若隐若现,一方池塘天光云影,几亩田畴稻桩遍立。然,一片片“游动”的白、一片片“蠕动”的黑,点缀了田园风光,充满了动感。这是寻常百姓家放养的鸭子,黑白两种,铺天盖地,鸭声贯耳,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彰显眼前。可是,山沟中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让人窒息,也让人想起了小时候的生活。老乡们正在忙碌,看见我们路过,他们都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一种家乡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这让我想起了富顺重文重礼的传统。我们疾步穿过一农家院子,踏上了去西城门的坡道。坡道由石板铺就,足坑明显,痕迹斑斑,风雨苍黄,当年人们经过之状依稀可见。坡道蜿蜒向天,两边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我们夹行其中,色韵古然,沁人心脾。爬了一段,我们气喘吁吁,挥汗如雨,多少年都没有如此经历,感觉有些累了。稍息之后,继续前行,不经意中眼前蓦然出现一道灰色城墙,依山势用条石垒砌而成,威严庄重,厚实坚挺,高不可攀。然,城墙壁上的坑坑洼洼、小洞小孔,应是当年火炮轰击、飞箭如雨留下的弹痕和箭迹;城墙墙面的色彩剥落,斑痕累累,已是历经风吹雨打,尽显沧桑之感。城墙下有一城门,厚重的木门上外包铁皮,据说是为了防止炮轰石击。门洞古朴,呈上弧形,高约4米,宽约2米,深约5米,门洞几乎被高大的城墙掩映在树林之中。门洞两边,右为功俭碑,附于城墙壁,字迹模糊,盖记功德及姓名,立碑时间不明;左外为“虎头城遗址”碑,是文物保护单位所立;左里为“古虎头城赋”碑,附于城墙壁,文字满面,字迹模糊,盖记虎头城前因后果和重大事迹。据老乡说,虎头城总共有两道城门,都建在虎腰上,方便通行内外城。这是西城门,临陆路,供官民商贾通行。还有一道东城门,临沱江,方便水师出入,并经此门将陆路和水寨连通为统一整体。可惜,东城门早已毁掉,但仍可想象当年此门进出之繁忙、军情之紧急!

我们怀着迫切的心情,穿过西城门,急速爬上城墙,登高远眺。此时,江风骤起,思绪翻腾,700多年前的一幕幕回放眼前……据记载,1223年,蒙古帝国发起了对南宋的最后战争,企图在夺取四川之后,顺长江而下,直取南宋朝廷。由于蒙古军队的残酷掠夺和血腥屠杀,在四川遭到了长达57年的顽强抵抗。1243年,一位天生的军事统帅余玠临危受命,任四川安抚制置史,入蜀主事。他针对蒙古铁骑“快、猛、狠”的闪电特点,采用“依山为垒,设险守蜀”的战略,发挥四川山地之长处,建立山寨城堡防御体系,沿内水(长江、嘉陵江)、外水(岷江、沱江)据险修筑合川钓鱼城、金堂云顶城、泸州神臂城、长宁凌霄城等一系列山寨城堡,依山制骑,以点控面,抵抗元军。富顺虎头城作为这些山寨城堡中的网点之一,对抗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时至1265年,四川大部分地区已陷落,抗元局势紧张,富顺监便把监所南迁至30公里外的虎头山上。在山上依山势高筑城池,高处超过30米,低处也有10余米,即使攻防云梯也难以企及。因建城于虎头山,故曰虎头城。分建内城、外城和水寨以防御,内外又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严密的水陆防御体系。内城位于临江一侧虎头至虎腰处,四周悬崖峭壁,为临时监府官衙,作办公场地和军事指挥所;外城位于临公路方向半山上虎腰至虎尾处,山势相对缓和,为护城,兼为商贾经营之所,平时百姓则在外城之外栖身、农作、筹集粮饷和物资,战时入城避难;水寨位于虎头绝壁之下的宽阔江面,防御水路,为水军指挥部。陆上凭借森严壁垒,三里一碉,五里一堡,扼守住陆路要冲;江上凭借水上优势,战船列列,水师威武,坚守住水路要冲。就这样,富顺军民利用有利地形和有效防御,在此坚持抗元达十年之久,直到1275年,城内弹尽粮绝,加之内奸里应外合,元军破城在即,知监王宗义唯恐元军屠城,便举城降元。至此,在富顺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大规模抗元斗争宣告结束。

青山铸魂,碧水惊涛,天地荡气!忽然,一位伟人的话语在耳边响起:只有人民大众才是创造历史的英雄。是啊,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两三万富顺人民聚集在一个山顶面积不过100亩的山寨古堡,举起了抗元的大旗,吹响了保家卫国的集结号,奏出了响彻千古的悲壮乐章。悲哉,“风烟滚滚来天半”(毛泽东语)!壮哉,“天兵怒气冲霄汉”(毛泽东语)!这是富顺人民的英雄赞歌,这是地方历史的惊天壮举!我们静静地站在城墙之上,环视山上山下,任目光与景物碰撞,任思绪与历史共鸣,一种登临高处的心旷神怡和一种鸟瞰江山社稷的豪迈情怀顿涌心头。这里,没有蜀道之难,却是“峥嵘而崔嵬”(唐李白语);这里,没有剑阁之险,却是“穷地之险,极路之峻”(西晋张载语);这里,没有娄山之雄,却有“一人荷戟,万夫趑趄”之势(西晋张载语)。也许,在今人看来,这样的“天险”不算险,这样的“地雄”不算雄,但在那个特殊时代,区区人马汇集在这样一个弹丸之地,有如天兵天将驾临,阻挡了十万铁骑长达十年之久的疯狂进攻!这实在让人匪夷所思!不过,要是回看冷兵器时代便可知晓,但凡地理优势都可成为攻防优势,更何况虎头山作为此处的水陆要冲,当然让蒙古铁骑长处发挥受限而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啊。历史就这样,在这个时间拐点上成全了这区区两三万人,让他们凭借“天险”创造了奇迹,让他们依靠“人心”抒写了历史。这样的奇迹,泣鬼哭神!这样的历史,惊天动地!

今天看到的虎头城,人烟稀少,原始耕作,昔日的喧嚣忙碌已荡然无存,昔日的严肃紧张也已无影无踪。这里,已然变得荒凉凄清,成为了被人遗忘的“荒山野岭”。但是,看见那些残留的房屋、大伏洞、寺庙、状元坡、古堰塘、白鹤井等古遗址,我们不禁追思先人生活的烙印,缅怀那段艰难的岁月。城内坐落着一个田园村庄,掩映在一片茂密的古树、翠绿的竹子和一片柑橘林之中,像是世外桃源,粉墙黑瓦,屋舍俨然。山上的人家,如陶渊明之言“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据老乡讲,在前些年,多数人家都已陆续搬下山了,还有10户人家住在这山上。他们为什么不搬呢?因为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农作,把根留在了这里,舍不得搬啊。简单的答复,充满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那份敬仰之情和他们对山上生活的那份炽热之爱。传说山上有过洞,是专门镇压一条孽龙的,如果孽龙出洞,必定祸害百姓,所以这个洞被称为拴孽龙的大伏洞。此传说是否另有所指呢,抑或是抗元将士当时的一种寄托吧!山上还有伏虎寺和位于监府官衙内的关圣殿。为何山上有此寺庙呢?也许,人们希望能够“降龙伏虎”、保一方平安而建伏虎寺;也许,人们希望能够行侠仗义、消除民间不平而建关圣殿。不管什么原因,都表达了人们希望过上太平生活的美好向往,也寄托了他们对心灵信仰的渴望!距村庄不远的山坡上隐匿着一座坟,没于荒草杂丛中,人称状元坟,此坡称为状元坡。据说,坟中葬的是富顺历史上唯一的一名状元,他就出生在虎头山,前些年搬下山的一户农家族谱里还记载着他的生平事迹。不知何时,坟已被盗,坟上留下了空空两个洞穴,像是两只眼睛注视着这里发生的沧桑变迁。状元坡下有口古堰塘,约有3亩,四周用大条石垒砌而成,看得出曾做过防漏处理。据说在抗元期间,此处供抗元军民常年取水之用。若遇天旱干涸,则白鹤井水供紧急之需。白鹤井是很独特的,位于一农家门前,井深10余米,井口套石雕护圈,原本八角形,被取水人长期踩踏成了模糊的弧形;井上部用石块垒砌,便于水渗流入井;井下部在原整石上开凿而成,防渗漏,便于储水。据说,此井常年不涸,抗元期间天旱时,井水用作救命之需。传说井中还有一条铁链,锁住井下一条浑龙。一天清晨,一僧人过此而吸井水,见铁链浮于水面,顺便捞起,突然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僧人好生奇怪,遂将铁链投还于井,而后天气复归风平浪静。对此,僧人一定有所感悟,也一定有所善举,也许山上的庙宇就是他感悟而后所修建的吧?古堰塘和白鹤井,维系了抗元将士的生命,成为了当时人们的生命之源。“降龙伏虎”的美好传说,信仰的寄托和追求,给了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持续有力地阻挡了凶猛铁蹄前进的步伐!

今天看到的虎头城,残垣断壁,碎瓦破砖,昔日的戒备森严已销声匿迹,昔日的烽火硝烟也已风吹湮没。这里,已然变得空余寂寞,成为了人们淡忘的残丘废墟。但是,看见那些城墙、炮台、粮仓、武器库、点将台、石狮子、石刻神像、虎头石、梳妆台等古遗迹,我们不禁追忆当年抗元的雄风,重温那段战争的遗韵。在城内的古迹中,残留的城墙遗址,内城墙保存较好,外城墙仅留残基,但仍可看出当时城墙的雄伟高峻、拒敌于千里之外的恢宏气势。尤其那被称为碉楼的炮台,高有好几层,内装悬梯,直通顶层,可以想象高墙上的炮台都修得如此之高,足见当时形势之严峻。点将台残留的台基,让人想到那高高的点将台和窄窄的演兵场,想象当时沙场点兵的威严肃穆和布阵练兵的严明铁纪;粮仓和武器库的残基,让人想到那粮食和武器的充实,想象当时全体将士长期备战的决心和勇气;监府衙门的屋基、柱石和雕像,尤其蹲伏门前的两尊巨型石狮,让人想到那指挥若定的将军和知监,想象他们当时运筹帷幄的战略智慧和临危不惧的勇敢坚定。如今,这两尊石狮已不知去向,实在有些可惜。站在尾尖的炮楼废墟处,看见山下一条公路蜿蜒而过,这是古时富顺至泸州的陆路通道,而公路之侧是层层台地似步步为营,直到巍峨的外城墙下。由此观之,此处是陆上隘口,当为重点防区,所以,当时应该配置了最多的重型武器和火炮数量,守军将士也应该是最多的。要知道,他们面对的可是横扫欧亚的常胜之师、素有“聚如山丘,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的虎狼铁骑。不难想象,千箭齐发,万炮齐轰,刀光剑影,烽火连天,当时发生的战斗是多么的惨烈、多么的悲壮!此时,一种与王昌龄“秦月汉关”之同感,让心潮澎湃:“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站在虎头崖之巅,江天寥廓,豁然开朗,天地在此顿开,江面在此顿阔,水流在此顿缓,如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亦似屈原“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可想而知,当年元军万骑临江,声势浩荡,而水军千艘对峙,樯帆林立,绵延数十里,是多么壮观的场面啊!一种三国“赤壁烽火”之感在心中翻滚,如明朝方逢时《古战场赤壁感怀》诗曰:“危矶绝峭倚清江,人道曹刘旧战场。往事已随寒浪灭,遗踪惟有暮山长。云霞尚带当年赤,芦荻空余落日黄。欲吊英雄千古憾,渔歌声里又斜阳。”虎头崖边的故事,千秋以来,传颂不息。其中,梳妆娘子的传奇和勇士跳崖的悲壮,更是家喻户晓。传说,当时守城将军的夫人文武双全、美丽动人,为了稳定军心,她便每天翻越到绝壁突岩上梳妆打扮,将士看到她,就知将军还在,全军则安心守城。于是,她就被称为“梳妆娘子”,而那两块突岩就被称为“梳妆台”。正是这一“梳”,梳出了梳妆娘子的传奇,也梳出了长达十年的信心!如今,历史远去,物是人非,而梳妆台上似乎依旧飘散有残留的芳香。明代新都人四川状元杨升庵在流放云南期间,曾回乡路过虎头城,登临感慨,题诗于壁:“新寨屏风旧虎头,寒来暑往几千秋。梳妆娘子今何在,槛外沱江空自流。”而关于勇士跳崖的故事,是说城破之后,誓死不降的将士杀死内奸后,则从虎头悬崖处纷纷跳崖而去。有人说他们是撑伞而跳,后来逃到其它地方继续坚持抗元斗争。这或许是人们对勇士的敬重、不希望他们死去的良好愿望吧!不过,正是这一跳,跳出了他们不改的初心,跳出了他们坚守的忠义,也跳出了天地间的伟大情怀!嗟乎,江水长流,长风浩浩,如此的传奇,如此的悲壮,让飞鸟驻足,让虎啸龙吟,让后世敬仰!

今游虎头城,我们沿着尘封已久的历史沟痕,去追寻断崖深处的悲歌、虎头城中的英魂、虎头山上的故事。那些临危受命、御敌千里的胆略,那些忠于国家、捍卫家园的情怀,那些轰轰烈烈、悲壮豪迈的壮举,那些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气节,如江河行地,日月同辉!为什么弹丸之地能抵御十年之久?“天险”固然重要,但军民一心,同仇敌忾,才是制胜的法宝。这是我们游后的启示。同时,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一种民族大义和民族精神的永恒!至此,感怀至深,作诗八句,以祭忠烈!

拔地冲天猛虎头,临江呼啸几千秋。

梳妆台上芳香涌,监府衙中热血流。

舒卷樯帆惊碧水,横飞剑影撼碉楼。

红霞空锁崖深处,一曲悲歌万古悠。

 


~THE END~

发表
  • "

相关目的地

印度

  • 关注我们

  • 旅行荚公众号
  • 旅行荚内测群

版权所有:旅行荚Copyright © 2019, triptot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7032384号

冬天到了,阿尔卑斯山脉下的房子银装素裹,一片白茫茫
青山依旧—黄显德